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海军能航母出海,绕不开这位狠抓装备的海军司令

2017-01-03 郑明 李响 国家人文历史


口述 | 郑明  整理 | 李响

《国家人文历史》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,严禁转载,欢迎广大读者转发至朋友圈。

据中国军网1月2日报道,当天上午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在南海某海域开展训练试验,南海上空首次迎来“飞鲨”身影;随着起飞助理和战友标准的起飞手势,歼-15舰载机在南海起降航母,这也是歼-15舰载机实现在中国四大海域起降航母。




说起新中国的航空母舰发展史,绕不开一个人——“中国现代海军之父”刘华清。对于七十多岁才开始积极推动航母发展的刘华清来说,航母不太可能是他的“政绩”,他在海军高层领导中讲过,“我抓航空母舰,我这辈子肯定用不上,我是为以后当海军司令的人在做准备。”



1982年,刘华清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,在此之前中国对人民海军始终未形成完整清晰的战略发展思路,海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作用,几乎只是陆军的“辅助军种”。刘华清就任海军总司令之后,提出并被批准确立了中国海军战略理论,促成核潜艇等先进海军装备的研制,组织培养了一批现代海军干将。升任中央军委委员、中央军委副主席期间,海军仍然是刘华清关注的重点之一。


刘华清尤其为中国发展航空母舰付出巨大努力,外媒称其为“中国航母之父”,认为他是“中国高层领导中最有力的航母推动者”。刘华清的老部下、海军装备技术部原部长郑明认为,刘华清是“高层领导人中海洋意识最强烈的人”,致力于引导全军由“大陆观”向“陆海统筹观”转变。


参观完英国核潜艇,一宿没睡着


1998年刘华清正式退休,之后便开始写回忆录,我也参与了《刘华清回忆录》的编写,写了大量关于刘华清抓海军装备的内容,后来回忆录中只采用了一部分,因为有的同志说,这部分内容写的太多,刘司令都写成装备部长了。其实刘华清经常讲的一句话是,“当司令的人一定要抓装备,不然拿什么去作战?”他任司令期间我担任装备技术部部长,有一次他很严肃地对我说:“斯大林二战期间杀过好几个军械部长,你现在做这么重要的工作,可要小心!”



20世纪80年代,刘华清(中)视察大连舰艇学院,查看新型护卫舰将装配的作战指挥控制系统,郑明(右)陪同


1982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,那时“文革”刚刚结束,中国海军装备与国外差距很大,刘司令在几年中多次率领军事代表团出国访问。1984年11月,他率海军代表团访问英国,我以海军装备技术部副部长的身份随团出访。那时他已是年近70岁的老人,可是整个参观过程一直精神头很好,我们跟着他都难免感到疲惫。他的秘诀是一上车马上就打盹,抓紧时间休息,下车后立刻生龙活虎地投入参观访问。我在海军学校学习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,英方讲解时我边听边记,刘华清并没表扬我,但是他批评了其它随行人员,“我在这里问问题,你们怎么也跟我一样光听着,都不做笔记呢?”


英国国防部外事处处长和我同乘一车,私下对我说:“你们这位刘司令真不简单,他真会问。”因为刘华清问得认真、诚恳,英方也就尽可能地给我们多讲一些,让我们多看一些,尤其是安排我们参观了英国造的第一条核潜艇。在此之前我和几位海军首长访问英国时,英国人曾拒绝安排我方参观核潜艇和常规潜艇,我方一位专门负责潜艇的副司令为此很是生气。而这次,英国海军不仅安排了细致全面的参观,当晚还安排刘华清住在核潜艇司令家,我被安排住在副司令家。


第二天吃早饭时,刘司令问我:“你昨天睡得好吗?”我说“早早就睡了,睡得很好啊,今天还得继续参观嘛!”刘司令批评我说:“你这个郑明啊,你还睡得好好的,我一夜都没睡着!看看人家这么好的核潜艇,这么好的保障条件,这么完整的基地体系,我就想着我们那几条核潜艇的条件和安全问题都该怎么改进啊!”担任部长这十年间,跟着刘司令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。刘华清不爱表扬人,印象中他几乎从来没表扬过我,总是严格地要求我们去工作、去学习。


搞航母主要用于捍卫祖国海洋权益


刘华清对航空母舰情有独钟,早在1970年他就根据上级指示,组织过专题论证并上报方案。当时国防部七院的研究人员基本都到五七干校劳动去了,负责水面舰艇情报的水面组只有张日明和于瀛,他们两人于1970年5月中旬赶往海军大院,向刘华清和船办的同志进行首次汇报。那时没有电脑技术,他们把照片放到最大尺寸,贴在胶合板上,配上简短的图注,当时这叫“拉洋片”。刘华清听后说:“胖子(张日明),你讲了这么多,我一下子也记不了,你能不能给我出一个小点的手册,我给上级领导汇报的时候可以看。”于瀛和张日明连夜制作了手册,第二天给刘华清送去,他非常满意。以此为开端,七院开始组建航母的论证队伍,但由于“文革”中的一系列变故,这个项目最终搁浅了。


1980年5月,刘华清在总参谋部工作时,访问美国,参观了“小鹰”号航空母舰,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实地参观真正的航母,航母上上下下几十层,他都带着随团专家坚持走了下来,看得非常仔细。1982年,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,他对我说,当上海军司令后,航母在他心头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了。


1980年,刘华清访美参观“小鹰”号航空母舰,美国海军向他赠送“小鹰”号舰徽作为纪念


刘司令为什么如此重视航母?中国是个濒海大国,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“海洋国土”,海防边疆辽阔,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,一旦海上发生战事,有时只能“望洋兴叹”。另外,在世人眼中,航母被视为综合国力的象征,它的存在与发展,也是各国军事战略家关注的焦点之一。在1987年1月海军第三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,刘司令说:“我们搞航空母舰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、苏联比赛,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,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的任务,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。”


1989年9月,刘华清已调任中央军委工作,仍然十分关注航母,他在听取航母课题研究情况汇报时发言:“1984、1985年邓主席接见外宾时说,对付台湾,我们没有能力,从封锁反封锁说,船载机从海上起飞,留空时间短,等大航程新飞机造出来,要几百个亿。海军说,如果有航母可以省很多飞机,一艘航母相当于300架陆上飞机,代替3个航空师,岸基飞机掩护航母,航母掩护潜艇,非要这个东西不可。去年3月,越南挑衅,南海舰队两天就过去了,但空军不行⋯⋯有的人认为搞航母要花一百个亿,现在搞不起,他们想的是美国的大航母编队。上半年,尚昆又讲,中国海域这么大,航母是要的,不是我们这一代,但预研要搞⋯⋯如果问我航母和核潜艇以后如何排队,我说海军缺少的航母应该在先。”


为了航母,没少碰“软钉子”


美国《海军战争学院评论》2010年冬季号刊登了一篇文章,题为《中国的航母雄心》,其中大篇幅介绍刘华清对中国航母事业的有力推动。“刘华清上将⋯⋯不遗余力地着力推进海军装备航母,然而他的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中央文官领导层成员的支持。资金和相关技术储备的不足可能是一方面的原因⋯⋯更重要的是,刘华清的这一主张与中国政府在1997年所提出的‘新安全观’相抵触,‘新安全观’强调在处理海上问题时应当和处理陆上问题一样,采用‘温和的’手段来解决。”


对此,郑明回忆,当时的中央领导层追求稳定的国际环境,刘华清发展航母的战略构想一度不被上层所接纳。刘华清始终坚持航母是一项长远计划,他曾打趣说,“中国不搞出航母,我死不瞑目”。


《刘华清回忆录》中有一节专门记述了他谋划航母的经历。有人建议将标题取为“航母之梦”,我不同意,刘副主席都在做梦,那中国人真的都在做梦了。最后标题就叫“中国航母”。


1988年,我向刘华清等中央军委领导汇报海军装备发展,介绍航母时,做了一幅大图,显示出美国、英国、俄国等发达国家都有航母,印度、泰国、巴西也有,连日本、韩国都有“准航母”,我把有关这些国家航母的图片贴在四周,中国放在中间,贴了一张白纸:因为我们什么也没有。首长们开玩笑说:“你还挺会搞展览的啊!”其实这是刘华清授意的,要用生动的方式让中央军委领导意识到发展航母的紧迫性。


为了航母,刘华清没少碰“软钉子”,他多次提出搞航母不能等,“财力不够也要早论证”。有一次一位高层领导说:“瞧,你又来说了。”刘华清当时已经七十多岁,建设航空母舰不太可能是他的“政绩”,他在海军高层领导中讲过,我抓航空母舰,我这辈子肯定用不上,我是为以后当海军司令的人在做准备。他做出长远规划:先对航母发展进行可行性论证;再对舰体平台和舰载机的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和科技攻关;而后视情况开工建造。但由于国家资金有限,刘华清关于航母的上述规划没能如期实行。


刘司令曾经对我讲,“航母从开始论证研究到完成建造,初步形成战斗力,一般总得20-30年时间,就是现在抓,中间不断线,也得到2010至2015年前后才能形成战斗力。也就是说,从现在起,在我这个海军司令任期内用不上它,以后按五年一个任期,要到第五任司令看能否用上了!”


现在已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,从刘司令算起的海军司令已进入第五任了。我们这些老水兵虽然已年近八十,仍然殷切地期望刘司令关于航母的预言在我的有生之年尽早实现。


 1945年9月,刘华清率部收复被日伪军占领的夏津县城后留影


链接:刘华清生活片段

政治为中心的时代,他提出以教学为中心

20世纪50年代初,郑明被海军造船部机关送到大连海军学校学习,刘华清1952年至1954年任该校副政委,接着兼副校长,那是郑明第一次接触刘华清。担任军校副政委期间,刘提出了“以教学为中心”,今天看来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口号,但在当时却与主流相左,那时军校的口号都是“以政治为中心”,尤其是大连海军学校的学员大多出身于大城市知识分子家庭,很多老干部认为,教育这些学生当然是政治思想第一,但刘华清力排众议,坚持抓教学。


大连海军学校大部分学员都是大学在校生,参军以来,学员队领导干部对这些学生兵“严加管理”,缺乏平等沟通。郑明说,是刘华清让我们第一次体会到“官兵平等”。那时刘华清30多岁,与学员们年龄差距不大,很爱跟学员一起玩,每次路过篮球场,看到同学们打球,也忍不住要参加,把军装外套一脱就上场了,刘华清喜欢投三分球,常操着湖北口音说“我来个‘软投’”,大家都笑起来,其实他说的是“远投”。

 

“左派领导”得到一麻袋花生,他得到一信封袋

1966年底至1967年初,红卫兵到国防科委冲击聂帅,聂帅有心脏病,为保护聂帅,总是刘华清出面劝导学生,结果他也成了要被打倒的对象。1969年6月,刘华清被免除国防科委副主任的职务,调回海军,担任海军司令部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(简称船办)主任。


刘华清到船办当主任,相当于连降好几级,没有自己的办公室,只在大办公室里安排了一张桌子。郑明回忆,有一年秋天,海军直属机关管理局给领导干部发花生,说是每位首长“一袋”,跟刘华清相当级别的一位司令部首长分到一麻袋,刘华清分到一信封口袋,就因为他不是所谓的“左派领导”。刘华清也不介意,在办公室就分给大家吃了。


大家都替刘华清感到不平,他倒从来不说什么,没有表现出一点消极情绪,每天都按时来上班。棘手的项目总是他主动出面去处理,还得注意避免招来“以生产压革命”的指责,下班后他一个人在家(那时刘华清爱人下放到干校劳动),郑明等人每次到刘华清家请示汇报工作,他总是在看书,古今中外各方面的书都看,特别是外国有关海军军事科技和历史方面的书。


好 文 推 荐


军统局抗日屡立功勋,百姓为何仍痛恨不已?

抗战末期,日寇败迹渐露,军统的工作重心由抗日趋向反共。戴笠告诫部属,“对付共产党比打日军更困难十倍百倍”……


点击图片进入文章


五马进京:新中国初期撤销大区的台前幕后

1952年至1953年冬春之交,新中国政坛发生一件盛事:“五马进京”,即五大行政区首脑调入中央任职,包括西南局书记邓小平、西北局书记习仲勋、东北局书记高岗、中南局书记邓子恢、华东局书记饶漱石,董必武称赞他们为“千里驹”。


点击图片进入文章


北大治理嫖娼记:蔡元培扫黄 陈独秀中枪

晚饭后,有钱的教师带头,大批师生坐洋车直奔北京最大红灯区——八大胡同。妓院皆称“两院一堂”是照顾生意的最佳主顾。两院指参议院、众议院,一堂就是北京大学的旧称“京师大学堂”


△点击图片进入文章


△点击图片,查看所有往期杂志



国家人文历史

微信ID:gjrwls

长按关注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